2014年7月29日星期二

充实精神和充实物质的科学




/才让当周

仁波切不只一次的提醒人们,佛是不会给人们带来财富,生活的富裕要靠劳动获得。
同时也说:也不是把钱财捐给“阿弥托佛”就能成佛了。但是,捐钱给“阿弥托佛”的也不一定都是为了成佛。也须是为了成人,成为真正的人的人大有人在。劳动的质量和劳动手段的改造,已经进到藏人必须重视的议事日程当中而不可容缓。由于今天的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工作环境与传统的大有不同,改变是大环境,进入世界职业的领域,才是致富的首选。充实精神的同时充实物质,才是全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

精神和物质的追求,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变革而在变革,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共产主义理想和佛的境界是两个水火不容的概念。但是今天理想和境界也有很大的改观。他们开始相互之间寻找共赢。唯物和唯心相互开始在寻找不足。相互吸取他之所长。


战争或灾难造就了宗教

在几千年造就的文明历史中,有很多是战争推动了历史的进程。而由于战争的残酷,只有信仰宗教才能抚平由于战争受伤的心。而因此战争变本加厉的去扶持宗教。因为,他可以让人们忘记战争的痛苦。人们只有在战争、灾难、遇险、死亡的时候才想起宗教信仰。而战争、灾难、遇险、死亡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和唱歌跳舞,太阳出升和太阳落山一样习以为常。人们经常有突然发生的事,而惊慌失措。这时候就想到的就是要信什么。这个就是信仰的必需之处。汶川大地震,在来自四面八方的赈灾救援人群中,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的志愿者群体引人瞩目,中国的主流媒体也常常以“祭奠”、“祈祷”等字眼为通栏标题,期冀在心灵精神层面安抚死者和生者。灾难越深重,信教的人越多。战争越残酷,香火越旺。

信仰宗教有很大的差距。就信佛而言;有信佛、念佛、修佛不同。
首先一定要有人信佛,信佛的人们需要信仰,就像雇员需要老板的工资似的,因为有很多人他们不信宗教就等于没有拿到工资。这部分人就是寺院的施主。寺院或“阿弥托佛”需要他们。这一部分人就是信佛的人。那么念佛的人就是受“阿弥托佛”之宏图,就成了公司老板的职员。这一部分人很多。修佛的人不多,但,是“阿弥托佛”的骨干。
寺院盖得越来越豪华,这不单单是我佛喜欢奢侈,更是迎合世俗。因为世俗认为寺庙越阔,佛性越灵。囊欠(佛宫)越豪华佛爷越灵。布施者和收施者的观念也随行就市。

提高藏人的职业种类和劳动质量是寺院未来的希望

这个劳动的概念,也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或解释。比如说;直接创造物质或间接创造物质。用手去创造物质财富,应该理解成直接创造财富。精神对物质的创作产生的作用,应该是属于间接的创造物质。和一个国家一样,比如说中国的经济发展了,就没有必要接受他国的支援。相反还要支援别人。西藏的寺院也一样如果藏人自己的经济发达,藏人自己丰衣足食,当然也愿意接受族人的施舍。因为这种施舍总是不带附加条件的。
在藏区,有寺院的学习,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为她还不能现实的解释今天社会上发生的科学。当然,佛教本身是一门学科。但佛教是不懂其它科学的。现在感性上承认科学的社会意义,但是在藏区,让藏人学习科学,各方面都有限制所至。首先是教育不出现代新人。即就是个别人有现代意识,那也是用汉语或英语学来的,用藏语教不出任何一个有现代科技能力的人。这就是今天西藏的现实。喇嘛们在寺院,但所有藏人不能进寺院,因为宗教是一种职业。西藏的或西藏人所从事的职业,离现代社会甚远。去研究传统,使用传统要使用其精华。而职业劳动技能提高或出新,自己能做的绝不让别人做,藏人才会有出路。

什么是西藏的传统是谁创作的?

西藏的或藏人的文化,是不是藏人自己的文化。也就是说藏人自己创作的吗?
在西藏传统有的不能说它不是西藏的,也不能说他是西藏的。因为他们不是西藏人做的,但实际上西藏人在时代使用它。西藏人最厉害的就是喇嘛,他们不要制作,就能得到。但喇嘛是宗教的。今天的喇嘛已经成为世界藏传佛教文化的导师。但不能说藏人成了世界藏传佛教文化的导师。

西藏人把所有的福都托给“阿弥托佛”就是了。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物质和精神是两个领域。他们的最大特色就是相互不能制造。但可相互享受其成果。如果不相互享受其成果,那是不科学的。比如在西藏,只练内功而不练外功。只建设寺院不建设社会。只练嘴功而不练手工。是藏人社会停歇不前的主要原因。

西藏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从历史上开始,西藏人精心豢养着一群企业。奇怪的是,不是藏人自己的企业。历史最为悠久的有六大企业。这五大企业是;建筑业、制铜业、纺织业、装饰品业、茶叶制造企业和餐饮业。也可以说西藏人给他们创作了发财的机会,而给自己没有,而这些都是在几百年之后的今天,还是没有藏人自己想去做,也不知道怎样去做。应该想想了。
建筑业
从号称西藏第一建筑的云布拉岗到布达拉宫的建筑,一直延伸到今天在拉萨所建的高楼大厦乃至铁路公路或飞机场。从历史到现在从尼泊尔到不丹,从长安到青海,哪一个建筑特点不集中在西藏寺院建筑风格之中。不知道有多少尼泊尔或不丹的工匠被居留定居在藏区?先别说镀金片或琉璃瓦片,只说有多少汉地匠人制作的瓦片铺在了多少寺院,包括布达拉或大昭寺或小昭寺在内的殿堂金顶之上。
制铜业
这个更不用解释了,从古到今西藏人自己没有几个冶炼、铸造、加工铜佛的企业,但是在尼泊尔,中国内地,台湾,印度,不丹不知道给西藏供应了多少铜佛供西藏的所有大大小小的寺院?西藏有多少寺院?
纺织业
西藏人自从脱下了皮袄,有自己做的氆氇过身。后来布匹进入藏区,紧接着绸缎丝绸进入西藏。别的不说就说说工艺越来越繁复的哈达,从传统的白色哈达到今天蓝、黄、绿、各色哈达,哪一个工艺不是内地制造。自从清朝皇帝被灭之后,织锦缎的销售地只有西藏了。
装饰品
那个铜佛的从头到脚没有镶金戴银,那个家没有珊瑚项链,象牙念珠,金耳环金手镯。可是哪一个是藏人自己做的?
茶叶制作
从茶马古道到今天,藏人不知道喝了多少云南大理的砖茶。能熬奶茶的茶叶不知道换走了多少马匹。而今天马匹他们不要了,我们还仍然要喝他们的茶。
餐饮业
只要有寺院的周围餐馆一定很多。城市里选择人多的地方开餐馆。而藏区一定在寺院最近的地方开餐馆。有史以来藏区的餐馆在青海是被回民报了,在康区是被四川人报了,在拉萨回民和四川人竞争。在远离汉区的藏区,尤其是在达热姆萨拉以及在印度的藏人社区。会做饭的全是多康藏人,他们做的炒肉面,藏人叫它:“巧面”。藏人做的耙莱,还会做:Momo。实际上就是“馍馍”的谐音,也就是今天叫包子的那东西。安多人叫:太尔玛的,印度藏人叫:夸子,实际上就是“筷子的谐音。当然和藏传佛教一样,佛教并不是藏人发明的是传承的,包子今天成了藏人夸口的主要食品,只要到国外哪里去,说做Momo。那就是西藏的特色。
旅游业还没有包括在这六项当中,因为他不是传统的项目,更不是藏人的长项,今天藏区的大宾馆大多数被内地老板所建造或收购。

以上都是西藏的传统。那传统是从哪里来的?
以上这些都是西藏的特色,那么谁建造了这些特色?

作为佛教,在西藏发展的比较完善,而作为社会的西藏没有发展。
作为宗教,他没有必要制造物质,但作为社会的西藏不能不创作物质。
不能把佛教和生活混为一谈。也不能把精神和物质混为一谈。
物质不能创作精神,而精神也不能创作物质。只能相互补充而存在下去。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