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世界首队结合饶舌与重摇滚的乐队同名大碟《Rage Against The Machine》面世,为整个九十年代新金属(Nu-Metal)潮流开出一道航线。RATM把摇滚乐的刚性配合Hip-Hop极具社会面向的词意,不兜圈子,直线批判美国政府所有的不公义,我们从此对「重型音乐」有另一层次的诠释。回忆年轻时初次接触RATM,其中一样最震撼的冲击必然是专辑封面上的照片。黑白相片里头有一个全身着火的僧侣,在互联网未普及的年代是要花一点功夫才发现到这是一张真实纪录照:记者Malcolm Browne于1963年身处越战后的越南西贡市,拍到僧人为抗议新政府受美国干预下企图推行反佛教法案而自焚,死者法号释广德。纽约时报记者David Halberstam 目睹整个过程,写道:
「我曾以为会想再看见那画面,但一次已经足够。火焰在人身上冒出,他的身体慢慢被摧毁干瘪,他的头颅烧焦变黑。在空气中弥漫燃烧人肉的气味,人体意外地易燃。在我背后聚集哭泣的越南人民,我震惊得哭不出来,混乱得不懂纪录或发问,狼狈得思考也不能...他燃烧时动也不动,默不作声,他的泰然与身边的羣众成为强烈对比。」
事件间接引发多宗僧侣自焚与后来的越南政变,人民重夺宗教自由,释广德被尊为圣僧。RATM推出专辑时所有举动于那时的我而言都是极具颠覆性,最起码我从不知道音乐与社会议题能如此结合,透过他们头一次认识到南北越与美国的暧昧关系,认识到自焚扺抗的崇高意志。到了有YouTube的年代,释广德的片段在网上能随时重温。但 Halberstam 形容得好,心痛欲裂的震惊,一次已经足够。
摇滚历史中,还有两个关于火的经典片段,一是 Jimi Hendrix 于1967年蒙特利流行音乐节,弹奏Wild Thing 时在台上把结他焚毁;二是1975年Pink Floyd大碟《Wish You Were Here》封面上全身着火的白领人士握手的情景。有趣的是这些火焰都不是源于愤怒:据说Jimi Hendrix 深爱着那一把结他,燃烧是奉献,像祭祀;Pink Floyd封面有多个诠释,空洞而故作自若的握手举动与着火的身体成强烈对比,有说是影射所有商业上的虚伪。许煜在《占领论》中谈到火的意义,尤其是在社会运动当中冒起的火舌。他引作家杰鲁安(Tahar Ben Jelloun)的《火祭》描述突尼西亚小贩自焚的故事──一个完全的毁灭,以及重新夺回尊严的自毁。然后就是阿拉伯之春,全球占领运动相继发生。焚毁是伤感的,但平行出现重生的希望。
一位今年7月自焚并受重伤的藏人,去世前留下这样的一段录音:「我的人民没有自由。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语言都消失了。」由于香港主流媒体只字不提,我们都试图透过不同外国媒体重构西藏的危难:僧侣自焚,警察不是送医院,而是往死里打;寺庙被铁丝网围了起来,藏民不被允许进入寺庙祈祷;僧人从几年前的九百人下降到三百人,很多人被失踪;小学生在学校只能学汉字,不学藏文;僧¬侣不能正常祈祷,没有自由,像狗一样地活着。去年我在展览中用纸杯制成扩音喇叭,播放佛教铜罄制成的音乐,然后燃点,火的声音混杂罄的声音,最后所有都被火声取代。那时我用了十八个杯,因为网络媒体说有十八人死了。如今听说今年11月初,四川报道当局将会严惩自焚者的家人,然后单单从11月到现在,就有二十五个新的自焚个案。
不知从何时起,无数出色的音乐人都高调支持西藏独立:Beastie Boys、Red Hot Chili Peppers、Björk、Smashing Pumpkins、U2、Rage Against The Machine、Oasis、Bob Dylan等等。Björk更在 2008年巡演到达上海站时,把作品Declare Independence唱成「Tibet Independence」,或许是Björk英语说不准还是上海人英语听力不好,竟然全场欢呼。其后中国文化部规定音乐会演出前必须先呈上歌词审查,泱泱大国,却胆小如鼠。既然审查,那么所有独立音乐实际上都必须要禁止:甚么「青海独立」音乐、「广州独立」音乐、「香港独立」音乐、「台湾独立」音乐...太可怕了。
所谓独立或另类的音乐,终究是关于选择。我们在消费或制作文化产品时,同时也在实践我们的选择自由。只要把这个选择意识放回生活日常,不难发现创作从来都是会分泌抵抗单一化的成份。台湾饶舌传奇人物大支与西藏流亡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合作,把他诵经与对谈的内容收录于一首Hip-Hop作品内。歌曲谈到短暂人生的无力感,达赖言道,只要是善,就不应以单一生命周期作为量度单位,尽管朝着善的方向就对了。
语言删除、文化淡化、自由被夺、土地消失,我不能不想到香港的将来,其实殊途。我们没有庞大信仰力量支撑,好像更容易屈服,更会逆来顺受吧?藏人的自由,信仰被掠夺,情愿以最暴烈亦是最个人的手段夺回尊严,向世界传递渴望自由的信息。在人世间的极权下,当所有方法试尽,他们只好舍弃身体,为不公义作一次单程的上访。我没有宗教信仰,但历史告诉我们,这样的上访不会白费,早晚会得到响应。
「我曾以为会想再看见那画面,但一次已经足够。火焰在人身上冒出,他的身体慢慢被摧毁干瘪,他的头颅烧焦变黑。在空气中弥漫燃烧人肉的气味,人体意外地易燃。在我背后聚集哭泣的越南人民,我震惊得哭不出来,混乱得不懂纪录或发问,狼狈得思考也不能...他燃烧时动也不动,默不作声,他的泰然与身边的羣众成为强烈对比。」
事件间接引发多宗僧侣自焚与后来的越南政变,人民重夺宗教自由,释广德被尊为圣僧。RATM推出专辑时所有举动于那时的我而言都是极具颠覆性,最起码我从不知道音乐与社会议题能如此结合,透过他们头一次认识到南北越与美国的暧昧关系,认识到自焚扺抗的崇高意志。到了有YouTube的年代,释广德的片段在网上能随时重温。但 Halberstam 形容得好,心痛欲裂的震惊,一次已经足够。
摇滚历史中,还有两个关于火的经典片段,一是 Jimi Hendrix 于1967年蒙特利流行音乐节,弹奏Wild Thing 时在台上把结他焚毁;二是1975年Pink Floyd大碟《Wish You Were Here》封面上全身着火的白领人士握手的情景。有趣的是这些火焰都不是源于愤怒:据说Jimi Hendrix 深爱着那一把结他,燃烧是奉献,像祭祀;Pink Floyd封面有多个诠释,空洞而故作自若的握手举动与着火的身体成强烈对比,有说是影射所有商业上的虚伪。许煜在《占领论》中谈到火的意义,尤其是在社会运动当中冒起的火舌。他引作家杰鲁安(Tahar Ben Jelloun)的《火祭》描述突尼西亚小贩自焚的故事──一个完全的毁灭,以及重新夺回尊严的自毁。然后就是阿拉伯之春,全球占领运动相继发生。焚毁是伤感的,但平行出现重生的希望。
一位今年7月自焚并受重伤的藏人,去世前留下这样的一段录音:「我的人民没有自由。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语言都消失了。」由于香港主流媒体只字不提,我们都试图透过不同外国媒体重构西藏的危难:僧侣自焚,警察不是送医院,而是往死里打;寺庙被铁丝网围了起来,藏民不被允许进入寺庙祈祷;僧人从几年前的九百人下降到三百人,很多人被失踪;小学生在学校只能学汉字,不学藏文;僧¬侣不能正常祈祷,没有自由,像狗一样地活着。去年我在展览中用纸杯制成扩音喇叭,播放佛教铜罄制成的音乐,然后燃点,火的声音混杂罄的声音,最后所有都被火声取代。那时我用了十八个杯,因为网络媒体说有十八人死了。如今听说今年11月初,四川报道当局将会严惩自焚者的家人,然后单单从11月到现在,就有二十五个新的自焚个案。
不知从何时起,无数出色的音乐人都高调支持西藏独立:Beastie Boys、Red Hot Chili Peppers、Björk、Smashing Pumpkins、U2、Rage Against The Machine、Oasis、Bob Dylan等等。Björk更在 2008年巡演到达上海站时,把作品Declare Independence唱成「Tibet Independence」,或许是Björk英语说不准还是上海人英语听力不好,竟然全场欢呼。其后中国文化部规定音乐会演出前必须先呈上歌词审查,泱泱大国,却胆小如鼠。既然审查,那么所有独立音乐实际上都必须要禁止:甚么「青海独立」音乐、「广州独立」音乐、「香港独立」音乐、「台湾独立」音乐...太可怕了。
所谓独立或另类的音乐,终究是关于选择。我们在消费或制作文化产品时,同时也在实践我们的选择自由。只要把这个选择意识放回生活日常,不难发现创作从来都是会分泌抵抗单一化的成份。台湾饶舌传奇人物大支与西藏流亡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合作,把他诵经与对谈的内容收录于一首Hip-Hop作品内。歌曲谈到短暂人生的无力感,达赖言道,只要是善,就不应以单一生命周期作为量度单位,尽管朝着善的方向就对了。
语言删除、文化淡化、自由被夺、土地消失,我不能不想到香港的将来,其实殊途。我们没有庞大信仰力量支撑,好像更容易屈服,更会逆来顺受吧?藏人的自由,信仰被掠夺,情愿以最暴烈亦是最个人的手段夺回尊严,向世界传递渴望自由的信息。在人世间的极权下,当所有方法试尽,他们只好舍弃身体,为不公义作一次单程的上访。我没有宗教信仰,但历史告诉我们,这样的上访不会白费,早晚会得到响应。
诗珏失调:
梁伟诗-流行歌词分析员、文化评论人、香港电台《思潮作动、文明单位》主持
黄津珏-独立音乐人、自然活化合作社发言人、前数码广播电台《音乐声明》主持
原载于《阳光时务周刊》第34-35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