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6日星期日

西藏民歌面临危机 但是藏语新歌不断


        - 兼评首届藏地音乐高峰论坛
 主持人刘芳菲


 传统藏语只是点缀汉语主持人


雪顿节是西藏民间的节日,还是电视台买走的节目?搞一个汉语播音员是为了西藏民族能听懂,还是不让他们听懂?出路在于传承为什么不用传统的方式展示给人们?

我在中国音乐家协会网页上看到藏地音乐高峰论坛的报道。
一。
“资深音乐编辑朱智忠认为原生态音乐是我们生存的土地上的一种声音。原生态最早可追溯到《诗经》中对日出而耕的劳动人民的耕耘时声 音的记录。而媒体引入原生态一词却是在2003年西部民歌电视大赛,电视也第一次作为载体将原生态引入到观众的视野中。随着原生态音乐的发展,同样也带来 了或多或少的争议,有人便质疑既然有民族唱法为何要引入原生态。朱智忠说:原生态唱法比民族唱法种类更多,它走过无数岁月,穿过无数朝代,才形成今天的 声音。在众多唱法中原生态也展现其澎湃的激情与力量。”
可是他不知道藏地原生态(民歌)正在面临危机。这不是危言耸听。藏语现在基本上只教到初中,高中以上的藏语课程正在走向衰败。藏语被,统战部所支持的正在讨论的所谓第二代民族政策的“强行推广普通话”已经在秘密执行之中。如果没有藏语哪来的原生态民歌?怎样才能够保留民族语言,这才是保留原生态民歌的关键。为什么专家不提及民族语言对原生态音乐(歌曲)的分量吗?
二。
“中国传媒大学的何晓兵教授认为近年来藏族音乐风格比较单薄,缺乏个人的创作风格特点。何晓兵分析了自西藏解放后,藏地音乐再创作的三次热潮。
    第一次热潮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在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等一些曲目。在这个时候,藏族风格的歌曲简称藏风歌曲,最具有代表性的藏风歌曲的歌手,就是才旦卓玛。
    第二次热潮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藏地音乐的规模以及传播都大大增加,其中涌现出大量唱藏族音乐的歌手,如韩红、美朗多吉等职业化人才。在作品上大量的流行歌曲出现,包括《青藏高原》、《回到拉萨》、《珠穆朗玛》,这个时期藏族音乐主要以流行歌曲为主。
    第三次热潮是2000年以来,这个时期的藏族音乐高度繁荣近似于泛滥之势。藏族音乐商业化运作捧红了许多歌手与组合,同时对藏族传统音乐资源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发掘。
    何晓兵指出第三次热潮精品作品逐步减少,主要是由于商业运作导致优秀作品比前两次热潮有所减少。”
何晓兵先生看到的只是汉语歌曲寝食藏语歌曲的过程。汉语演唱的西藏体裁的歌曲。它不具有代表西藏音乐(歌曲)的典型意义。因为,这些歌曲都是藏人不会唱的歌曲。写词的写曲的都是不懂藏语的人,他们从骨子里只是用它来装饰当局实行政治统治的需要。并没有发展西藏民族歌曲有任何一丁点的作用和推动的实际意义。因为,理由很简单,占有百分之80的说藏语的民众听不懂《在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青藏高原》、《回到拉萨》、《珠穆朗玛》。听懂这些歌的人绝不是你们说的我们的“原生态”歌。不懂藏语的人敢评价原生态地藏语歌?真是笑话。你们只是在评价只知道“亚拉索”三个原生态的藏语来点缀我们歌的那些汉语作曲家。他们因为用汉语写汉族的歌曲没写出来,把西藏民歌中找到异样,才插手在西藏浩瀚的民歌中找到他们所要的“金矿”。说这些人发展了藏族歌曲,因此藏族歌曲走向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真是可笑之极,什么是藏族歌曲,什么不是藏族都搞不清,还搞什么“藏地音乐高峰论坛”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举例说:一个人一句藏语都不会说,他们说他们是藏学家吗?这样的事只能产生在中国。
“藏地音乐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教授嘉雍群培对西藏音乐的发展提出了自己诚恳的意见。他认为,在西藏的编导剧本创作中应该加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说西藏社会文化史、西藏宗教发展史、西藏文化发展史,否则作品就会在知识上面有所欠缺。
    对西藏音乐自身的优势,嘉雍群培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西藏歌手天生嗓音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但会唱歌的人太少。西藏最缺艺术界的歌唱家。同时对西 藏音乐的出路提出建议,应充分应用深厚的文化基础,有意识的培养引导,将博大精髓的藏族文化融入到音乐中,这样藏族音乐才可能走向世界。’”
这位藏人教授,能够说到“创作中应该加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说西藏社会文化史、西藏宗教发展史、西藏文化发展史,否则作品就会在知识上面有所欠缺。”应该再加上一条;写西藏歌曲应该会藏语。如果是用汉语写出来的歌是西藏歌。那就大错特错。只能是用藏语唱的才是西藏歌。
在西藏出了多少优秀的汉语歌曲,作为西藏歌曲发展的标志那就更加错了。歌从来都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不是用来压制个人感情的。西藏歌更不可以用汉语唱,你试试西藏原生态的几千万个歌(有些歌天天在民间产生,只是媒体不知道而已)用汉语唱带有西藏风味歌,那还能叫“原生态”藏歌吗?
他们用藏语唱不出来,也创作不出藏语歌曲,所以非常“聪明”的起名叫“藏地音乐高峰论坛”这里有两个学问:
1.藏地音乐高峰论坛的“藏地”二字证明,这个歌可以不一定是藏族的,或是藏语的。不说藏语对他们一点困难都没有。因为写所谓三次高峰的作曲家都是汉语作家。但是有藏语唱的我想不出来他们能评价吗?
2.藏地音乐高峰论坛的“音乐”二字代替了“歌曲”二字,就避免了藏族的歌词是藏语这一点,所以可以避免评论藏语歌词。(实际上他们叫做音乐的不是音乐,是歌曲)他们没办法评论歌曲的歌词。没错他们的选择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假如他们要叫成“藏族歌曲高峰论坛”那他们都没资格。对不起,专家们别生气。我没有要说他们不懂音乐,我只是要说他们没有资格谈论西藏歌曲。原因很简单,不懂内容,不懂所唱的内容去评价一首歌曲难道不可笑吗?
假如是声乐大赛可以忽略一点歌词。用嗓音不错来打分。但是论谈谈什么?藏语歌曲用汉语评价?或者实际上只是在谈论《唱支山歌给党听》、《翻身农奴把歌唱》、《北京的金山上》、《一个妈妈的女儿》、《天路》。把原生态作为幌子,招摇撞骗。我知道,西藏培养了很多博士生。他们的确是专家。但是他们能不能用藏语写出一些让他们的民族感受到他们知识的深浅吗?还是他们的知识只是懂汉语的人才能够领略或享受。充其量他们只是传递音乐信息的人,说难听一点就是出卖藏族音乐的人而已。如果他们学到的东西使用汉语,藏人并不知道。那他们是藏族音乐家吗?有一个作曲家一直用英语写歌,中国人并不知道他写了什么歌。难道中国音乐界还能知道他们的存在吗?

中央音乐学院田联涛教授在1956年听到了一位叫琼布珍的艺人表演之后感动不已。60年代初他开始搜集录音她的歌声,直到琼布珍艺人逝世三年后的1988年田教授以【西藏传统音乐集粹】命名,才能够得以出版,其中收集了93首民歌。用的是藏语原版歌词(下面有汉语音译)。原中央民族歌舞团副团长奥米加参老先生用毕生的尽力,整理了一本【雪域热巴】211首。用的也是藏语(汉语直译)。
同时当然还有毛继增先生出了两本【堆谐】和【囊玛】。他的录音出售给台湾,连书代歌曲,发了一笔不小的财。与此同时中央出资高了一个“民歌集成”其中有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藏区的音乐。是全国性的大部分资金进了中央执行者手里了。
其实像这样的艺人在藏区很多。他们唱的歌人人都喜欢。但是永远也进不了这样的“藏地音乐高峰论坛”。为什么今天这个社会,这样多的电影、电视、广播、网上更是应有尽有。因为什么藏族地区“地下”歌手层出不穷?是不是人们富裕了?是不是西藏人就喜欢听“下里巴人”的民歌。他们唱的技巧不高,嗓音也一般。为什么?那是因为官方举办的娱乐有限。他们没有足够的娱乐场所,尤其没有使用母语表达感情的场所。

说真的听懂汉语的人就不愿听她们唱的音调不准、发音不全、没有技巧的歌了,但是听不懂汉语的人在西藏是百分之八十,他们除了听或看青海卫视经常主办的一些母语歌曲。还有康巴卫视举办的母语节目。还有西藏本土的电视台不太活跃的粗制滥造的,歌都已经很老很老的那些之外还能听什么?还能看什么?在西藏有几位导演。可以屈指可数。可是内地的导演你可以数得过来吗?别忘了今天是信息时代,不是一个月才能够到西藏的骑马放牛的时代。藏人的娱乐生活和时代发展的速度相比,简直像央视所说的“农奴”时代水平一样,没有起色。

如果一个人懂藏、汉语、英语、法语、那他看世界上的电视都看不过来呢?
可是不可能人人都生活在城里,人人都会说几种语言。那么属于下里巴的藏族群众更喜欢听龙头琴就有说法了。那就是他们的音乐生活和以前一样,他们能听懂的歌曲少之又少,他们看到的母语电影、电视、广播比起汉语差距太大了。就在峰会上专家点的哪些个歌的体材来自西藏,可是表现的题材不是他们呀。何况他们有听不懂。在西藏开这样的峰会就等于把部队押到藏区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地方民众的音乐行为的多样,才真正是广播、电视、媒体所追随的。人们实际享受音乐的程度才是中央和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宣传的义务。刻意为媒体表演的艺术永远是短暂的和不真实的艺术。民众没有音乐,那来的社会繁荣昌盛呢? 我们知道西藏除了几年一次的雪顿,西藏其他地方的艺术节,不知道是不是也是这样不是为了民众,只不过是为了宣传吊中国内地民众胃口而已。

我们看到舞台上表演的是原生态传统,可是媒体刻意宣传《唱支山歌给党听》、《翻身农奴把歌唱》、《北京的金山上》、《一个妈妈的女儿》、《天路》这些被薄熙来用来美化自己丑恶的歌曲作为掩饰。把一个传统的雪顿高的乌烟瘴气。
你知道吗?西藏尤其是安多藏区,大概有几百名民歌高手,他们以母语为创作目的,演唱他们的喜怒哀乐。手里拿着龙头琴或曼卓琳的歌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需要听懂所唱的内容。而《唱支山歌给党听》、《翻身农奴把歌唱》、《北京的金山上》、《一个妈妈的女儿》、《天路》那一个是藏人听的懂的?
他们有没有机会到雪顿节去表演呢?没有。因为,藏语的媒体效应太差,因为,除了西藏之外的人听不懂。所以,西藏的媒体只能通过选择汉语的方式,雪顿不仅是 在西藏看的人要看,更重要的是面对世界。所以这个藏地音乐高峰论坛不是西藏民众的节日,而是为了向内地宣传西藏为重点。西藏本地人只是为之服务这个宣传的工具而已。换言之,西 藏的雪顿节这个羊头只不过是为了衬托藏地音乐高峰论坛这个狗肉而已。
西藏民歌面临危机 是因为藏语受到了威胁。藏语新歌在民间繁荣昌盛,是因为现代媒体中没有藏人喜欢的藏语节目。

没有评论: